
危險化學品泄漏事故中的疏散距離.docx
-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危險 化學品 泄漏 事故 中的 疏散 距離
- 資源簡介:
-
《危險化學品泄漏事故中的疏散距離》講解了在發生危險化學品泄漏時,必須迅速確定周圍人員及居民的緊急疏散距離這一關鍵問題。文章指出,依據化學物質的理化特性和毒性,并結合氣象條件來決定疏散距離至關重要。文中提到我國目前缺乏相關詳細資料,因此推薦使用美國、加拿大和墨西哥共同編制的ERG2000中的數據作為參考。這些數據基于最新的釋放速率和擴散模型、美國運輸部有害物質事故報告系統(HMIS)數據庫統計資料、三國120多個地方5年的每小時氣象學觀察資料以及各種化學物質毒理學接觸數據四方面綜合分析得出,具備高度科學性。疏散距離分為兩種類型:一是緊急隔離帶,即以緊急隔離距離為半徑劃定的圓形區域,非事故處理人員不得入內;二是下風向疏散距離,指需要采取保護措施的范圍,在此范圍內居民可能面臨有害接觸的風險,應撤離或采取密閉住所窗戶等措施并保持通訊暢通。夜間由于氣象條件對毒氣云混合作用較小,毒氣不易散開,所以下風向疏散距離較白天更遠。同時,文章強調實際應用該表內數據時需考慮事故現場的具體情況如泄漏量、壓力、釋放池面積、周圍環境以及風速等因素進行適當修正。
《危險化學品泄漏事故中的疏散距離》適用于涉及危險化學品儲存、運輸及相關操作的企業單位和從業人員,尤其是安全管理崗位的工作人員。對于政府應急管理部門而言,本文件提供了科學有效的疏散指導原則,有助于提升公共安全保障能力。此外,化工園區、物流倉儲中心等高風險區域的相關機構也應將此內容納入應急預案制定與培訓體系中,確保一旦發生事故能夠快速準確地執行疏散指令,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展開閱讀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