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鑄造粉塵危害調查與防治》講解了某廠在長期的防塵工作中積累的經驗與教訓,特別強調該廠采用傳統粘土砂工藝進行鑄件生產,通過近20年的持續監測和改進措施,逐步形成了較為完善的防塵體系。文章指出,該廠鑄造車間始建于1958年并投產于1961年,主要采用粘土砂干型造型工藝,廠房布局呈“II”字型,年產鑄件12000噸,職工750人。文中對粉塵性質進行了詳細分析,游離二氧化硅含量在不同工部間有所差異,其中型砂高達61.5%,而清理為39.6%。粉塵分散度方面,各工部中可呼吸性粒子占比較高,達到82.595%,特別是5微米以下的細小顆粒占比更大。此外,文章還提供了1980年至1994年間粉塵濃度測定結果,顯示初期粉塵平均濃度曾高達157.3毫克/立方米,合格率僅9.6%,隨著企業加大投入安裝除塵設備及加強管理,粉塵作業點合格率顯著提升,從最初的21.95%提高到1986年后的63.62%,顯示出明顯的改善效果。
《鑄造粉塵危害調查與防治》適用于采用粘土砂工藝進行鑄件生產的各類工廠和企業,尤其對于那些存在高粉塵環境、需要采取有效防塵措施的工作場所具有重要參考價值。它不僅為同類企業提供了具體的技術參數和管理經驗,而且有助于推動整個行業在安全生產和職業健康保護方面的進步。通過對粉塵性質、濃度變化趨勢的深入探討,該文為相關企業和監管部門制定更加科學合理的防塵策略提供了有力支持,同時也為從業人員了解自身工作環境中的潛在風險提供了重要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