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乙烯)處理場職業危害分析與對策》講解了齊魯乙烯污水處理場的職業危害狀況及相應的防控措施。該污水處理場主要負責45萬噸乙烯裝置的生產、生活污水以及第二化肥廠甲醇和丁辛醇裝置的生產污水處理任務,日處理能力為4.2萬立方米。文中指出,盡管部分設施如事故污水池、勻質調節池等設計為密閉型以減少惡臭污染,但其他設施如進水格柵、預沉池等則為敞開型,導致混合惡臭氣體彌漫,嚴重影響員工健康。通過2001年至2003年對污水中苯含量測定,以及2002年至2004年的車間空氣檢測,發現苯超標現象明顯,尤其是T1進水口和侯皋水中苯含量較高。從對污水處理場員工的職業健康檢查結果來看,白細胞降低檢出率逐年上升,且多發生在倒班超過10年的一線職工中。文章認為這可能與長期接觸苯有關,同時強調還存在大量未被檢測出來的有害物質,如硫化氫、氨等。為了應對這些危害,提出了多項具體措施,包括加強HSE教育、確保個體防護用品使用到位、對血液中白細胞計數偏低人員進行換崗、制定毒物危害預防控制措施、改善作業現場環境等。
《污水(乙烯)處理場職業危害分析與對策》適用于各類涉及化工廢水處理的企業,特別是那些有大量生產、生活污水處理需求的大型化工企業。它不僅適用于直接參與污水處理操作的一線工作人員,也適用于企業管理層和技術人員,幫助他們了解污水處理過程中存在的職業危害,并采取有效措施保護員工健康。此外,該文檔還可作為環保部門和相關研究機構在評估污水處理場職業健康風險時的重要參考依據,指導其開展更為科學合理的職業健康管理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