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導致人不安全行為的心理因素》講解了多種心理因素與不安全行為的聯系。作業中的不安全行為主要包括違章作業、違章指揮,分為有意違章和無意違章,根源有社會因素、環境因素、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等。文章列舉并解釋了幾類主要的心理因素及其表現特征對安全生產造成的影響。第一是僥幸心理,表現為自認為運氣良好且不易被發現,并因經驗或認知錯誤輕視風險的存在,長此以往易形成不良作業習慣,導致事故頻發。冒險心理特征包含爭強好勝且愛逞能,為爭取時效不守規則等,特別是年輕員工更為常見,其行為多出于短期內的一時沖動,而忽視可能引發的風險隱患。麻痹心理使得操作者在面對習以為常的工作任務中,疏忽潛在危險并且沿用以往的習慣方式而不注重更新,最終可能會招致意外災禍的發生。貪便宜、走捷徑則使人們視常規的安全設施或規定為阻礙效率提高的因素,從而簡化甚至違反流程以滿足一時的便利性追求。逆反心理是在特定條件下表現出與常規要求相對立的態度,拒絕他人的合理建議,堅持錯誤做法,例如工人拒絕按規操作或好奇而冒險嘗試未知事物的行為。湊興心理在社交互動中的過度表達也可能導致危險情況出現,尤其是在年輕人之間更容易因為追求樂趣而產生不合規范的操作行為。從眾心理強調個人行為會受到團隊成員影響,容易效仿不規范操作而威脅整體安全性。最后,自私心理指出那些僅考慮自身利益而忽略集體和他人安全意識的危害性,如案例中礦工偷走公共照明設備致使他人墜亡的情況嚴重損害安全生產秩序。
《會導致人不安全行為的心理因素》適用于各類生產企業的管理層及全體員工,尤其是新入職以及年輕的工作人員。該文為從事不同工種和行業的企業提供了一個詳細的關于員工心理狀態與工作風險關系的剖析,對于制造、建筑、礦業等行業來說極為重要。管理層可以通過文中闡述的不同類型心理特點來制定相應預防措施,針對具體問題開展培訓教育活動,提高職工遵守規章制度意識和個人責任感。通過學習此文,相關人員可以認識到這些心理誤區可能導致嚴重后果,進而積極采取行動消除或減少工作中潛在安全隱患,營造安全和諧的企業文化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