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環境衛生學概論》講解了從醫學和衛生學角度對建筑設計各個階段的要求,以確保最終完成的建筑環境符合醫學和衛生學的標準,避免產生“病態建筑”。內容不僅涉及工程從可行性研究到施工、使用的全過程,更強調了在這一過程中如何運用豐富的預防醫學及交叉學科知識。文章具體闡述了工業建筑衛生總平面布置的重要性,以及其中的防暑、防寒、防潮措施等,并指出其對經濟效益、員工健康的影響;公共建筑方面,則強調防止細菌病毒傳播等公共衛生事件的發生。另外針對住宅區選址與規劃,詳細探討保障室內空氣質量和創造舒適生活條件的方法,并且強調建筑環境應能促進居民身心健康,同時介紹了不同類型的工業建設項目場地選址所必須考慮的因素,如當地地理條件影響、廠址與城鎮居住區的位置關系及相應的防護距離設置等。工業廠房布局則需滿足自然通風采光條件,同時根據不同有害因素將車間進行合理的功能區劃分,減少職業危害。文中還提及民用建筑工程中有關生態環境選擇的原則,包括遠離各類污染源,并根據區域特征為居民創建良好的人居環境。
《建筑環境衛生學概論》適用于城市規劃師、建筑師以及所有參與建設項目規劃、設計、建設和管理的專業人士或團體。無論是從事何種類型的建設項目,包括但不僅限于住宅區、工業企業或公共場所等建設活動的從業者,都需要關注和遵循此理論所包含的各種規范性要求。尤其對新建項目而言,了解和執行相關衛生標準對于確保建筑使用者的安全與健康至關重要。此外,各級地方政府負責城市規劃和環保監管的部門也可以參照本理論指導區域內建筑項目選址和發展規劃,保證各項指標均達到衛生學層面的優質評價,以造福市民,提高人民的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