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崩塌防治工程設計規范》講解了我國地質災害防治行業中對于巖質和土質的崩塌防治的具體原則、技術標準與計算方法。這一團體標準由多個科研和勘察設計單位共同編制,通過多次專題會議逐步完善條款與章節內容,涵蓋崩塌現象的定義與特性術語介紹以及落石沖擊力計算和使用年限等關鍵條文解釋。文中具體提到的任務來源追溯至2013年國土資源部公告第12號要求,并詳細記錄了從初步討論到最終審定的過程。其間包含2014年關于規范框架的初次探討,2015年間針對整體結構和細節內容的兩次審議,2016至2017年的各類評審環節。此過程涉及廣泛參考國內外相關經驗和理論模型,比如日本在崩塌力學方面的研究結果,確保了設計規范在科學性和應用性上具有較強參考價值。規范內明確指出了崩塌的定義為陡坡或懸崖上巖土體的脫落運動,并定義可能下落的地質體為危巖。針對抗滑鍵結構進行了特殊考慮,選擇按照純受剪模型進行計算,并根據實際保護目標設定不同的防護結構使用壽命期限,強調在制定這些參數時兼顧地方特色與普遍適用性。
《崩塌防治工程設計規范》適用于涉及地質災害風險區域內的新建項目或現存問題的整改工作中。這主要涵蓋需要對自然或人為引發的巖體或土體崩塌實施預防與整治工作的所有專業領域,例如市政工程建設中的護坡設計、采礦及資源開采作業中的山體穩定分析等領域。特別對于存在潛在崩塌危險地段的人身安全保障以及生態敏感地區的環境保護至關重要。此規范也可應用于應急搶險工程中,當面對突發性的崩塌事故時為現場處置提供了標準化的技術指引,確保應對措施的有效性和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