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備設施檢修、維修、保養管理制度》講解了設備設施在進行維護檢修與保養過程中的具體管理方法。本制度的制訂目的是加強公司內設備從維護、檢修再到保養的整體管理水平,并對操作規程進行規范性闡述以應用于公司各分廠生產線上的相關工作。制度中明確,生產設備作為固定資產的主要組成部分以及生產能力的基礎,在其檢修和保養方面要始終堅持以預防為主,并重視維修后的良好使用狀態保持,強調延長設備壽命與確保產品質量。文件還提到了生產與維修之間的矛盾應當遵循“先維修后生產”這一準則解決,員工必須接受相關的技術和思想教育,以便能夠更好地配合維修團隊的工作,共同提高修理質量和效率。
針對計劃編制及執行,該制度也進行了詳細描述:修前和修后檢查分別明確了時間規劃、工作內容與責任主體;根據時間進度或修理程度的不同,制定年度、季度乃至月度級別的檢修安排,并且這些計劃的編寫基于全面而細致的設備技術狀況普查鑒定結果,同時機電設備部負責統籌協調并完成最后的計劃草案擬定與審核程序。
檢修文件的保存方面,《設備設施檢修、維修、保養管理制度》也指出了建立系統性檔案的重要性,通過修理卡片等文件形式準確記錄每次檢修情況,保證檢修工作具有可靠的參考依據。
《設備設施檢修、維修、保養管理制度》適用于制造業內的企業尤其是擁有大量復雜生產加工機器和自動化產線的企業,它為所有涉及生產設備的操作員、技術人員以及各級管理層提供了具體的行動指南。對于一線操作人員來說,本文件可以指導其在實際作業過程中合理安排維護周期與內容;對技術人員而言,則意味著有了科學規劃和執行各類修理項目的依據;而高層管理人員可以通過這個制度來掌握整個公司的固定資產管理狀況,從而做出更有效的資源分配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