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壓機的發展史》講解了19世紀以來,從早期簡單的往復式壓縮機發展至現代復雜螺桿式壓縮機的關鍵節點。1829年英國制造出中間冷卻的兩級往復式空氣壓縮機,基于容積式的原理運作:通過連桿、曲軸和活塞之間的機械運動,產生氣體進出的吸氣及排氣過程來提升氣壓。到了1878年,出現了配有控制滑閥的壓縮機,并首次提出無內壓縮概念即螺桿擠壓產氣。1904年和1907年分別由瑞典兩公司相繼推出了新型號,特別是整體摩托式壓縮機。之后三十年中,在對置型設計及無油技術方向取得突破,而真正讓螺桿式空壓機大放異彩的是Alf Lysholm教授的研究。直至1957年的噴油改進版以及阿特拉斯等品牌的投入,推動其在全球市場廣泛應用,性能不斷優化升級。如今各種新技術不斷應用于制造,進一步鞏固它成為使用最廣泛的空氣壓縮設備類型的地位。
《空壓機的發展史》適用于空壓機制造領域從業者了解技術演變過程;適合機械設備研究者探索不同階段技術創新特點及其影響因素。同時對于從事工程維修與管理工作的人員來說也是不可或缺的知識讀物。此外本歷史沿革有助于高校相關專業師生深入認識空壓機制式革新背后的基礎物理原理以及機械工程技術的進步。最后對于那些致力于綠色能源利用的企業而言,這份資料提供著關于節能低耗產品發展的重要參考信息,助力于選擇更加高效且環境友好的空壓設備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