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病危害因素識別程序》講解了建設項目和工作場所開展職業病危害因素識別的工作流程和方法。職業病危害控制效果評價主要涵蓋四個核心步驟:資料收集、現場調查、工程分析及危害篩選。資料收集環節涉及全面了解項目建設概況,涵蓋原料、工藝、設備情況以及先前各類評價報告的綜合獲取;現場調查注重具體問題,包括加料密封管理、防護設施運作等實際情況評估,并特別強調急性中毒風險崗位;工程分析則深入解析布局與生產工藝,對防護措施是否落實也做了明確規定;最后在危害篩選上明確了高毒性或頻繁暴露于作業者等因素作為監測和進一步評估依據的重要性。對于預評價,《職業病危害因素識別程序》描述了一系列過程,例如基于項目設計文獻進行資料調研,找出關鍵成分和工藝細節,通過相似裝置類比法補充潛在的職業危害識別不足,結合類比數據與自身工程特性確定危害來源,并對未來可能存在的高危害、常暴露因素進行了預測。同時對于定期工作場的職業病危害因素評估也指出其遵循相似的基本流程,同時要充分參考以往相關報告以便作出更為準確的風險判定。
《職業病危害因素識別程序》適用于工業企業和相關工程建設領域,尤其為化工生產、礦產冶煉等存在顯著職業健康風險的行業提供了重要指南。該文檔既幫助新建項目從初步規劃到落成階段科學預防并管控職業病源,也可指導已運行企業實施持續性的職業病危害監測工作,有助于確保勞動者在工作環境中免遭不必要傷害,同時也符合國家安全監管及法律法規要求,在維護企業良好生產環境方面起到了關鍵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