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區礦山生態修復工程碳匯監測與核算技術規程DB15T3768-2024.pdf
-
資源ID:371905
資源大?。?span id="19j9hv33" class="font-tahoma">499.76KB
全文頁數:15頁
- 資源格式: PDF
下載積分:9.8金幣
免費下載
微信登錄下載
快捷下載

賬號登錄下載
三方登錄下載: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載后,可能會被瀏覽器默認打開,此種情況可以點擊瀏覽器菜單,保存網頁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載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載,請使用電腦自帶的IE瀏覽器,或者360瀏覽器、谷歌瀏覽器下載即可。
4、本站資源下載后的文檔和圖紙-無水印,預覽文檔經過壓縮,下載后原文更清晰。
5、試題試卷類文檔,如果標題沒有明確說明有答案則都視為沒有答案,請知曉。
|
草原區礦山生態修復工程碳匯監測與核算技術規程DB15T3768-2024.pdf
《草原區礦山生態修復工程碳匯監測與核算技術規程》講解了草原區礦山生態修復工程碳匯監測和核算的具體方法和技術要求。該文件詳細規定了術語和定義、項目邊界判別與修復單元劃分、基線情景與項目情景確定、監測內容與方法、植被取樣、土壤取樣、樣品測定分析以及碳儲量核算等內容。規程明確了在礦山地質環境破壞、土地損毀和植被破壞等問題的系統修復與綜合治理過程中,如何進行碳匯量的監測與核算。特別是針對排土場、矸石場、尾礦庫、地面塌陷區等礦山生態修復工程范圍內的區域,提供了從監測內容到最終碳儲量核算的完整流程。此外,規程還涉及基線情景和項目情景的確立,確保在修復前后有明確的對比依據。監測方面涵蓋了監測時間、頻次、方法及樣方布設,同時對不同類型的植被如草本、灌木、喬木及枯落物進行了詳細的取樣說明。對于土壤取樣,也規定了采樣深度和土壤容重的測定方法。最后,在碳儲量核算部分,規程提出了碳密度計算和碳匯量核算的方法,并附錄了適用于草原礦區生態修復的喬木、灌木生物量模型。
《草原區礦山生態修復工程碳匯監測與核算技術規程》適用于從事草原區礦山生態修復工程的相關單位和個人。包括但不限于礦山企業、環保機構、科研院校等。這些單位或個人在進行礦山生態修復時,需要依據該規程開展碳匯監測與核算工作,以評估生態修復效果并為后續管理提供科學依據。尤其對于那些位于內蒙古自治區內,且涉及到排土場、矸石場、尾礦庫、地面塌陷區等具體修復場景的礦山項目,該規程將為其提供標準化的操作指南,確保生態修復工作的有效性和可持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