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地碳匯監測與核算技術規程DB15T3765-2024.pdf
-
資源ID:371912
資源大小:289.11KB
全文頁數:10頁
- 資源格式: PDF
下載積分:1.98金幣
免費下載
微信登錄下載
快捷下載

賬號登錄下載
三方登錄下載: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載后,可能會被瀏覽器默認打開,此種情況可以點擊瀏覽器菜單,保存網頁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載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載,請使用電腦自帶的IE瀏覽器,或者360瀏覽器、谷歌瀏覽器下載即可。
4、本站資源下載后的文檔和圖紙-無水印,預覽文檔經過壓縮,下載后原文更清晰。
5、試題試卷類文檔,如果標題沒有明確說明有答案則都視為沒有答案,請知曉。
|
草地碳匯監測與核算技術規程DB15T3765-2024.pdf
《草地碳匯監測與核算技術規程》講解了基于庫差法和渦度相關法的草地碳匯監測與核算技術方法,適用于草地生態系統的碳匯監測與核算工作。文件詳細規定了草地碳匯、碳儲量及碳通量等關鍵術語,并明確了凈生態系統碳交換(NEE)和凈生態系統生產力(NEP)的概念。在碳匯監測部分,規程具體描述了樣地設置的方法,包括區域樣地布設和典型樣地設置的原則,強調了選擇代表性草地類型和利用方式的重要性。對于植被和土壤監測的時間與頻次也進行了明確規范,例如植被監測應在7-8月進行,土壤監測可在6-9月進行。規程還詳細說明了碳儲量調查的內容,涵蓋植被碳儲量(地上生物量、枯落物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和土壤碳儲量(有機碳含量、礫石含量和土壤容重),并建議土壤深度為50 cm至100 cm。此外,規程對渦度相關法的樣地設置也做了具體指導,確保監測數據的準確性和代表性。
《草地碳匯監測與核算技術規程》適用于內蒙古自治區內從事草地生態系統研究、管理和保護的相關機構和個人。特別是林業和草原局、科研機構、高校以及環保組織等單位,在進行草地碳匯監測與核算時可依據此規程操作。該規程不僅為技術人員提供了詳細的監測方法和技術要求,也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科學依據,有助于推動草地生態保護和合理利用,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同時,本規程也可作為培訓教材,幫助新進人員快速掌握草地碳匯監測的基本技能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