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室消毒滅菌原則與方法》講解了清潔、消毒和滅菌在預防控制實驗室污染方面的重要意義,并詳細介紹了三者概念的區分及使用場景,強調消毒指殺滅或清除傳播媒介上的病原微生物使其無害化處理分為預防性和疫源性;而滅菌是指清除媒介上所有微生物含芽胞以實現無菌程度。文中闡明了消毒、滅菌的原則包括明確對象、采取合適方法及影響因素等六大方面。針對不同類型的微生物種類(細菌繁殖體、芽胞、病毒和真菌)提出了差異化的消毒措施與注意事項。另外還闡述了數量、有機物的存在、溫度、pH值變化對消毒劑作用的不同影響,強調了處理劑量與監測以確保消毒和滅菌效果。
對于消毒和滅菌方法部分,文內詳盡羅列并解釋了幾種常見的物理法——熱力消毒滅菌通過高溫導致蛋白質變性達到滅活目的被分為干濕兩種類型。濕熱利用高壓蒸汽快速高效消滅微生物,適合各類耐濕物品;干熱借助空氣傳熱效果較慢適用于一些不適宜潮濕環境但能承受較高溫度條件下的物品進行消毒或滅菌,其中列舉的具體手段如燃燒、焚燒以及干烤均具有實際操作指導價值。
《實驗室消毒滅菌原則與方法》適用于各類涉及生物安全實驗的研究機構和檢測單位,在確保研究人員健康安全及保障研究成果可靠性等方面有著至關重要的指導意義。對于從事生命科學研究、醫療檢驗檢疫工作以及食品生產質量安全管理的相關從業者,這些知識不僅能提升個人的專業素養和實踐能力還能幫助企業建立和完善自身的衛生防疫體系以符合國際國內相關法規的要求和標準規范。同時該文獻亦適合作為醫學院校師生的學習參考資料為培養高素質醫學技術人才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