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危害與防治培訓》講解了職業危害與職業病的基礎知識、職業危害因素的識別以及職業危害因素的控制等內容。首先介紹了職業病危害因素的定義,即生產作業場所中存在的粉塵、毒物、噪聲、輻射等可危害勞動者健康,甚至導致疾病的因素。這些因素通常分為三類:生產工藝過程中產生的有害因素、勞動過程中的有害因素以及生產環境中的有害因素。在生產工藝過程中的職業病危害因素中,包括化學因素(如鉛、汞、苯、一氧化碳等有毒物質和生產性粉塵),物理因素(如異常氣象條件、異常氣壓、噪聲、振動、非電離輻射和電離輻射),以及生物因素(如細菌、病毒、霉菌)。勞動過程中的有害因素涉及勞動組織和制度不合理、職業性精神緊張、勞動強度過大、個別器官或系統過度緊張、長時間不良體位或使用不合理工具等。生產環境中的有害因素則包括自然環境中的因素、廠房建筑或布局不合理以及不合理生產過程所致的危害。文檔還詳細介紹了職業性有害因素對健康的影響,指出勞動者接觸職業性有害因素并不一定會發生職業性損害,只有當特定條件滿足時才會造成損害。最后,文檔按照職業病分類目錄,列出了10類132種職業病,包括職業性塵肺病及其他呼吸系統疾病、職業性皮膚病、職業性眼病、職業性耳鼻喉口腔疾病、職業性化學中毒、物理因素所致職業病、職業性放射性疾病、職業性傳染病、職業性腫瘤及其他職業病。
《職業危害與防治培訓》適用于各類企業的安全管理人員、職業衛生管理人員、一線工人以及從事職業衛生研究的專業人員。該文檔不僅為企業提供了職業危害與防治的基本理論知識,還為具體操作提供了指導,幫助企業和員工有效識別和控制職業危害因素,保障員工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同時,該文檔也可作為職業衛生培訓教材,用于提高員工的職業健康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