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險源風險評估和控制管理制度》講解了為了加強工廠風險管理,預防事故發生,實現安全技術和安全管理的標準化和科學化而制定的具體制度。該制度適用于檢測裝置、維修設備設施、維修作業現場的風險評價與控制,涵蓋了作業現場、生產經營活動的正常和非正常情況,以及新改擴建項目的規劃、設計和建設、投產、運行、拆除、報廢各階段的風險評價、風險控制、風險信息更新以及危險源的管理。文件詳細規定了廠長、安全科、各部門安全生產管理第一責任人等在風險評估與控制中的具體職責,明確了風險分級管理的方法,包括作業風險和崗位(裝置、部位等)風險的處理流程。同時,還介紹了風險評價方法的選擇,如工作危害分析(JHA)、崗位、部位、裝置安全檢查表分析(SCL)等,以及風險評價活動的實施步驟,強調了從影響人、財產和環境等多方面進行綜合評估的重要性。此外,文件提出了在選擇風險控制措施時應考慮的因素,包括控制措施的可行性、可靠性、先進性、經濟合理性等,并列出了工程技術措施、管理措施、教育措施等多種控制手段。
《危險源風險評估和控制管理制度》適用于各類制造業企業,尤其是涉及高風險作業的工廠,如化工、冶金、機械制造等行業。該制度不僅為企業提供了系統化的風險評估和控制框架,還為管理層和一線員工提供了明確的操作指南,有助于提升企業的整體安全管理水平,減少安全事故的發生,保護員工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