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害識別與風險評價管理制度》講解了如何對活動、產品和服務過程中存在的危險及有害因素進行有效識別和系統評價,并提出具體的控制策略。制度強調通過對各種潛在的危害事件發生可能性及其后果嚴重性的評估來降低和管理風險,使其降至可接受水平或最大程度地減小其不利影響。本文件界定了包括危害定義在內的多個專業術語,如風險、事故等,為確保一致理解提供了框架基礎。制度規定安全管理部門是危害識別的核心部門,負責全廠范圍內識別、評價、記錄以及監督整改措施的執行;生產管理、技術管理以及機械動力等部門則分別在其職能范圍內開展相應環節的風險管理工作,覆蓋生產工藝變更、新產品開發等多個關鍵業務點。文件進一步指出,所有作業區域內的單位都需采用合適方法自主開展局部風險辨識,形成報告文檔化結果并向高層反饋。它還列舉出需要重點考慮的危害識別場景如規劃至投產各階段,以及各類內外因素引起的非常規狀態,詳細分類了14種主要危險源和7種類別的職業衛生隱患。該文件為風險量化評價提供了明確的標準,例如根據法律、法規和企業目標制定判斷準則,按照可能性和嚴重性的乘積得出不同級別的風險等級,并要求針對重大風險準備詳細的應急預案并上報存檔。
《危害識別與風險評價管理制度》適用于整個工廠內部所有的活動、產品與服務過程,尤其涉及生產操作中的各個具體環節。它不僅為安全管理職能部門提供了一個全面的操作指南和支持,還涵蓋了生產管理部門對于日常生產的能源消耗與維護,技術管理部門主導的工藝和技術改進活動以及設備動力部門關于機械設備運行的安全保障責任。此外,本制度也明確了每一個部門的具體角色,使得各部門都能在自身的專業領域內高效且有序地實施危害識別、風險評估和必要的預防措施。最重要的是,它促進了全員共同參與危害辨識的文化建設,從高級管理人員到一線員工,均承擔著確保工作場所安全性的重要職責。這有助于在實際生產和運營中更全面地防范安全事故的發生,提高整體工作環境的安全性及穩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