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煤過程對地下水的影響與防治》講解了煤炭開采過程中對地下水的影響及其防治措施。文章指出,煤炭作為我國主要的一次性能源,在能源結構中占據重要地位,因此大量采煤不可避免。然而,采煤過程破壞了煤層所處的還原環境,使其轉變為氧化環境,導致煤中的黃鐵礦與礦井水和空氣接觸后,經過一系列化學反應生成硫酸和氫氧化鐵,從而形成酸性礦井水。酸性礦井水的pH值通常低于6,特別是我國南方煤礦,其礦井水pH值一般在2.5到5.8之間,有時甚至低至2.0。這種酸性礦井水不僅對井下設備造成嚴重腐蝕,如鋼軌、鋼絲繩、鐵質控水管道和閘門等,還對混凝土井壁造成損害,導致其結構疏松、強度降低。此外,酸性礦井水排入河流和土壤,會破壞水生生態系統,使魚蝦絕跡,土壤板結,農作物枯黃,影響人體健康。文章詳細分析了酸性礦井水的形成原因,主要包括黃鐵礦的氧化反應、硫酸亞鐵的進一步轉化以及礦井水中的硫酸鐵對其他硫化礦物的溶解作用。酸性礦井水的性質不僅與煤中含硫量有關,還受礦井水涌水量、密閉狀態、空氣流通狀況、煤層傾角、開采深度及面積、水的流動途徑等地質條件和開采方法的影響。
《采煤過程對地下水的影響與防治》適用于煤炭開采行業,特別是那些位于含硫量較高的煤層區域的煤礦企業。本文對于礦業工程師、環保專家、安全管理人員以及相關政府部門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幫助他們了解酸性礦井水的形成機制及其對環境和設備的危害,從而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保障礦山的安全生產和環境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