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塵監測和職業危害防治措施》講解了為預防、控制和消除職業病危害,保護煤礦職工的健康及其相關權益而制定的安全措施。文章指出,煤礦作業中的主要職業危害因素包括粉塵(如煤塵、巖塵、水泥塵)、化學物質(如氮氧化物、碳氧化物、硫化氫)和物理因素(如噪聲、高溫)。為了有效管理這些危害,文件強調了建立健全職業危害防治管理機構的重要性,并要求配備專職管理人員負責日常管理工作。同時,指定專業或兼職的職業危害因素監測人員,確保按照規定對作業場所進行日常監測,監測人員需持特種作業操作資格證上崗。文件提倡應用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產品以減少職業危害,淘汰嚴重的技術、工藝和材料。通過優化生產布局和工藝流程,盡量將有害作業與無害作業分開,減少接觸人數和時間。根據礦職業安全衛生個體防護用品配備標準(AQ1501),為從業人員提供符合要求的個體防護用品,并指導其正確使用。文中詳細列出了不同粉塵種類的接觸濃度管理限值,例如煤塵、巖塵、水泥塵等的具體呼吸性粉塵濃度管理標準。此外,還說明了粉塵監測采樣點的選擇和布置要求,包括回采工作面、掘進工作面、轉載點、井下其他場所及露天煤礦和地面作業場所的具體測塵點布置。對于呼吸性粉塵濃度監測,應在正常生產時段采用定點或個體方法進行,明確了不同監測地點和周期,如工班個體呼吸性粉塵在采、掘工作面每3個月監測一次,其他地點每6個月監測一次;定點呼吸性粉塵每月監測一次,粉塵分散度和游離二氧化硅含量每6個月監測一次。
《粉塵監測和職業危害防治措施》適用于各類煤礦企業及其相關從業人員,特別是那些直接參與煤炭開采、加工和運輸工作的員工。該文件為煤礦企業的安全管理提供了具體的操作指南,有助于提升職業健康管理水平,保障員工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它不僅適用于地下煤礦,也涵蓋了露天煤礦及地面作業場所。文件中的各項規定和建議對所有涉及粉塵監測和職業危害防治的崗位都具有指導意義,旨在通過科學合理的監測手段和有效的防治措施,降低職業病的發生率,提高整個行業的安全生產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