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井水的防治與利用》講解了老虎臺井田和龍鳳井田之間的礦井水防治措施及其實施過程,強調了兩井田之間由于地質構造和采掘活動的影響,使得作為礦界煤柱的作用減弱,對老虎臺礦安全生產構成潛在威脅。文章指出,如果龍鳳井田內巷道和采空區被自然涌水充滿,將形成巨大的水柱,導致極大的水壓,嚴重威脅到老虎臺礦的安全。為了應對這一問題,文章詳細描述了老虎臺礦排水系統的現有能力和改進方案,包括分三段排水系統的能力現狀及可行性論證,并提出通過疏水巷道和防水閘門的方式截流龍鳳礦井水至老虎臺礦,以達到有效控制的目的。同時,文中還介紹了礦井水在枯水期和主汛期的不同涌水量統計情況,以及實施后的實際效果。最后,文章探討了礦井水的利用價值,從被動防治轉向“防用結合”的主動防治方向,將礦井水資源化,納入礦井資源開發利用管理范疇,變水害為水利,建立了礦井水可持續利用管理模式。
《礦井水的防治與利用》適用于煤炭開采行業,特別是那些位于復雜地質條件下的煤礦企業。它不僅為從事煤礦生產的技術人員提供了具體的防治措施和技術支持,也為企業管理層提供了制定礦井水資源化戰略的參考。對于面臨類似地質結構和水文條件的礦區,該文所提供的解決方案具有較高的借鑒意義。此外,對于環保部門和水資源管理部門而言,文中提到的礦井水合理利用方式也有助于推動水資源節約型社會的建設,實現經濟效益與環境保護的雙贏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