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山排棄場滑坡事故的預防和治理》講解了礦業經濟中索取與保護這一古老而又現實的問題,尤其是非煤礦山排棄場滑坡災害引發的安全事故。文章分析了我國采礦業長期以來以粗放方式獲取財富,常以犧牲資源和環境為代價,導致嚴重的安全事故頻發。文中引用了福建省閩東某礦山在1997年發生的嚴重滑坡事故,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強調了當前礦山安全生產和生態環境形勢嚴峻。文章指出,盡管國家出臺了相關安全生產規則,但實際開采過程中,由于從業人員對排棄場安全問題認識不足,加之經濟利益驅使,廢石隨意排棄或排棄場不當設置仍然普遍存在。排棄場滑坡主要由堆排工藝不科學、基底處理不當等因素引起,具體表現為推動式滑坡和牽引式滑坡兩種類型。此外,泥石流作為滑坡的特例,通常因降雨引發,分為水力侵蝕型和重力侵蝕型兩類。針對這些成因和表現,文章提出要加強行政管理和研究有利于排棄場安全的治理措施,包括合理的選址、科學的堆排工藝以及完善的排水設施等。
《礦山排棄場滑坡事故的預防和治理》適用于各類非煤礦山企業,特別是那些位于山區、丘陵地帶的小型礦山。這些地區的礦山往往面臨更復雜的地形條件和更高的滑坡風險,因此需要特別關注排棄場的選址、堆排工藝及排水系統的設計。該文也適用于相關監管部門和技術人員,幫助他們理解滑坡事故的成因及預防措施,從而更好地指導礦山企業的安全生產實踐,確保礦區周圍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促進礦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