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料漿化崗位技術操作規程.docx
-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上料漿化 崗位 技術 操作規程
- 資源簡介:
-
《上料漿化崗位技術操作規程》講解了上料漿化工藝的關鍵參數及操作流程,確保生產過程的安全性和效率。文中詳細描述了含硫品位為21%,含鉛3%的原料配礦標準,并規定調漿槽與儲漿槽的礦漿濃度范圍分別為72-76%和68-72%,強調漿化槽礦漿攪拌時間不少于4小時以及儲漿槽液位保持在1/2或2/3以上。對于液堿添加方法,該規程指出應一次性準確添加,且根據原銀品位調整液堿量。此外,針對首次開車前的原料準備,規程建議在其中一個調漿槽內配置特定濃度的礦漿以維持焙燒爐溫度。開車順序涵蓋從設備檢查到礦漿輸送的具體步驟,包括天車工調試、制定配礦方案、加水和液堿、撿雜物、加礦、漿化、凈化等環節,并列出了常見異常現象及其處理辦法。停車順序則分為短期、長期和緊急三種情況,明確了不同情形下的應對措施。正常操作要點強調了與焙燒崗位的溝通、參數控制及記錄填寫的重要性。最后,不正常現象的原因分析與處理方法部分列舉了送不上料、攪拌電機跳閘和振動篩篩不下礦等問題及其解決策略。
《上料漿化崗位技術操作規程》適用于從事上料漿化工序的技術人員和操作工人,尤其適合于礦業加工企業中的選礦廠或冶煉廠。這些場所通常涉及金屬礦物的提取與初步加工,在此過程中,遵循嚴格的上料漿化操作規范是保證產品質量、提高資源利用率和保障安全生產的基礎。通過執行本規程,相關人員能夠更好地掌握設備操作技巧,預防潛在風險,確保生產工藝穩定運行,從而實現高效、安全的生產目標。
展開閱讀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