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體氮化工藝的作用、特點和應用》講解了等溫滲氮法、兩段滲氮和三段滲氮這三種常用的氣體滲氮工藝的工藝參數、作用、特點以及應用場景。等溫滲氮法在較低的溫度(500-510℃)進行,滲氮層深度通常可達0.45至0.60毫米,且具有900HV以上的高表面硬度,但滲層脆性較大,因此為了減小這一不利影響,在滲氮過程結束時會有額外2小時擴散處理階段。這種處理方法適用于需要嚴控變形量且表層需高硬度要求的部件制造。兩段滲氮工藝包括前期低溫510度與后續升高溫度到530至540攝氏度的操作,它使得生產周期減少了約三分之一,能夠獲得較好的深度與硬度梯度平緩的滲氮效果,并有效地減少了白亮脆性層的厚度,此法適于那些希望兼顧較深滲氮層與較硬外表面結構較為簡單的工件使用。對于尋求進一步縮短滲氮時間并獲得更深滲氮層的情況,可以采用三段滲氮的方法。其通過逐步調節氮化溫度從510度升至550至560度再降到520至530度,在各段時間大致均分的方式實現了更快的速度。雖然該方式增加了操作復雜性也伴隨稍大一些的熱處理后工件變形風險,但對于對生產時間和滲層深度有特定需求的用戶來講提供了良好的解決方案。
《氣體氮化工藝的作用、特點和應用》適用于涉及零部件耐腐蝕性和耐磨性的提高以及表面硬化處理的企業和技術領域。特別是機械制造行業的精密機械零件制造企業,在汽車工業里發動機缸體等部件制造商中,或是任何面臨苛刻工作環境要求具備高強度和低摩擦系數材料表面特性的行業中都能找到該工藝的應用空間。該文章所提供的技術信息對于冶金工程專家、材料學研究學者以及關注產品性能優化的工程技術人員都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