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柴播種育苗技術規程DB15T2222-2021.pdf
-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播種 育苗 技術規程 DB15T2222 2021
- 資源簡介:
-
《楊柴播種育苗技術規程》講解了內蒙古自治區地方標準中關于楊柴播種育苗的技術要求與操作規范。文件描述了育苗過程從選址到苗木出圃的一系列技術要點,涵蓋了地塊選取、整地處理、種子預處理、具體播種方法以及后續的田間管理和災害防控等多個層面的詳細指導。其中明確規定了育苗地塊需具有便利的交通、充足陽光及優良排水條件,建議使用砂質土進行播種。規程也提出了細致的整地流程,在施肥消毒的基礎上強調了深翻、作床等環節的操作方法。另外,《楊柴播種育苗技術規程》明確了播種時間應安排在春季4月下旬至5月下旬之間,并就具體的播種量和行距進行了標準化規范。針對苗期管理階段,文中對灌溉、施肥、除草松土等方面提出了精準的要求,尤其指明了不同生長階段尿素施用量及越冬管理方式。與此同時,在病蟲害防治方面詳細列舉了蚜蟲、金龜子、灰斑古毒蛾、鼠害等情況下的科學應對措施。此外,文件還對苗木分級、貯存運輸等細節做了清晰說明,從而保障了楊柴苗木質量的整體優化。
《楊柴播種育苗技術規程》適用于內蒙古自治區地區內的林業生產部門,尤其是在涉及塔落巖黃芪(Hedysarum laeve Maxim.)、蒙古巖黃芪(Hedysarum mongolicum Turcz.)及山竹巖黃芪(Hedysarum fruticosum Pall.)種植和繁育的企業或單位,可用于具體指導楊柴的播撒、栽培以及后期的管理維護工作。這一標準同樣適合生態修復機構、綠化工程公司等相關組織應用,用以提升育苗成活率,規范造林活動中的苗種供應體系。同時,各類林場技術人員及農民群體也可據此執行更科學化的培育計劃,確保符合區域生態保護要求并提高經濟效益。
展開閱讀全文
